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结各地经验印发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以下简称《清单》),总结梳理了各地在传统村落法规政策制定、保护利用模式、工作机制制定等方面优秀做法,并面向全国进行推广。珠海市有39个传统村落,《清单》的印发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可遵循的方法模式,本文对优秀经验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借此丰富和完善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体系与内容。
一、《清单》中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
《清单》中总结了各地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细分12项的政策措施,并列举了具体做法。
(一)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政策法规层面的强力支持。《清单》总结了各地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政策方面采取的三项主要举措,包括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地方性法规、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以及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组织推动机制。
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经验做法
1. 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苏州,浙江省台州、金华、丽水,河南省信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玉林,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贵州省黔东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富川,云南省镇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等市(自治州)、自治县出台了专门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对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与规划编制、保护与管理、利用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表 各地出台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地方性法规
2. 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福建省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七条措施》,编制《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对历史文化资源依法依规予以保护利用。
3.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组织推动机制。江西省抚州市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组建正县级事业单位“抚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福建省连城县新设立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名,专项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二)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
保护利用是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清单》总结了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三项主要举措。
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经验做法
1. 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在活化利用方面,福建省屏南县建立了两种修缮机制:一是老屋流转修缮机制。由村委会向祖居户流转承租老屋15年或20年,再以统一标准租赁给“新村民”,由“新村民”出资修缮、驻村专家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将老屋活化利用为民宿、书屋、艺术工作室、社会实践基地等。二是“工料法”管理机制。在实施农村小型项目时,由村委会自行购料、聘请传统建筑工匠、组织施工,并对用料、用工、施工等实行全过程监督,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实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农民就业增收、传统技艺传承的多方共赢。
2.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贵州省黔东南州将传统村落消防安全内容写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制定了自治州传统村落消防规划编制技术指引、传统村落消防建设标准,目前自治州内409个传统村落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3. 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坚持“整体保护+旅游激活”的方式,利用村内公共建筑进行展示和宣传,传承发展傩舞、乡射遗乐、乐安打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融入到流坑村大型沉浸式实景剧《流芳》,组织当地村民参加演出。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通过“立足红色文化、绣好古色文化、用好绿色资源”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种植猕猴桃、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蜂蜜等农产品,建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组建苗绣合作社,形成了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致富格局。
• 乐安县流坑村大型沉浸式实景剧《流芳》
(三)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有效保障。《清单》总结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机制三项主要举措。
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经验做法
1.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江西省乐安县推行“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包户巷”机制,每名党员分片挂点联系20-50户群众,入户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成立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为主的“三老”理事会,积极动员在外乡贤人才、企业家参与保护和开发,仅湖坪乡民间力量维修的古建筑就达20多处。
2.探索形成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江西省金溪县制定《金溪县古村古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颁发传统建筑经营权证书,将传统村落中传统建筑的经营权以托管的方式统一收储,创造性地开展了传统建筑所有权、经营权“两权”抵押贷款,拓展了传统村落融资渠道。
3.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机制。重庆市积极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培育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对长期从事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建筑工匠,列入市级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名录,优先承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项目。陕西省延川县对全县范围内的木匠、石匠、泥瓦匠等传统工匠进行摸排登记,定期开展传统工匠技能培训,将当地优秀传统工匠确定为“土专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邀请“土专家”全程指导,并优先使用当地在册传统工匠。
(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特色延续的重点工作。《清单》中总结了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推广以及推动数字建设三项主要举措的优秀案例。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做法
1.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黄南州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新春非遗大集”线上活动、“非遗购物节”等宣传展示活动,发布《神韵黄南·魅力非遗》宣传片,完成大型传统藏戏《意卓拉姆》。安徽省黄山市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了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砖雕、木雕、歙砚等相关课目,聘请各级非遗传承人实地传授技艺,并采取老生带新生的“小先生制”,培养非遗特色人才。
2.加强宣传推广。贵州省、云南省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福建省启动了“寻觅古建之美·追溯八闽风韵”传统村落保护千里之行,江苏省启动了“传统村落江苏行”为主题的全媒体系列宣传报道,发布了《寻梦乡愁·江苏传统村落图鉴》专题片和江苏省传统村落徽志,聘请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柏文担任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推广大使。四川省甘孜州在理塘、乡城、康定、泸定等地拍摄传统村落专题纪录片,陆续在四川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播出。
3.推动数字建设。四川省甘孜州积极推广现代科技应用,建立甘孜州非遗大数据库和VR展示平台,并对接州大数据中心,建立全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信息化管控平台,纳入全州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山西省晋城市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全市16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覆盖。
•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二、珠海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本情况
2014年,接霞庄、排山村、荔山村、虎山村、淇澳村、会同村、北山村、南屏村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2016年,南门村、排山村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珠海在2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建立起传统村落名录制度,甄选了市级传统村落39个。这些传统村落是珠海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珠海市传统村落特色
珠海位于珠江干流出海口,伴随着珠江口向南推移、珠江三角洲的发育和人工围垦开发,逐渐从孤悬外海的岛屿群发展成外海与内河之间连片的沙田区。早期因渔场、盐场丰美出现人类聚居和生产活动,后因中外及陆海频繁的商贸活动得到繁荣与发展。悠久的开发历史以及多样的地理环境衍化出一批海洋文化与内河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的传统村落,既有依山傍田的岭南村落,也有水网交错的沙田水乡,还有依山面海的海岛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各具特色,是散落在珠海大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 珠海市传统村落分布图
(二)珠海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一是积极构建传统村落法律法规体系。珠海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地方两级主干法和专项法的框架内展开,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做出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管理规定。
• 珠海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南门村、排山村、淇澳村、会同村等31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维持村落格局、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提出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措施。另外梅溪村、东坑村、唐家村、官塘村等8个传统村落正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
三是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近年来,南门村(接霞庄)、排山村、淇澳村、会同村、北山村等传统村落持续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如南门村坚持“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升改造了斗门旧街、接霞庄,修复修缮、活化利用了菉猗堂及建筑群、黎明报编辑部旧址、接霞庄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皇族祭礼、成人礼等特色民俗每年都在“斗门区民间艺术大巡游”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进行表演。北山村自2007年起,引进多家文创企业,对辖区内老建筑进行分片式修复活化,以文化保育和文创发展为引领,建成了以北山会馆、北山大院为中心的北山商圈,形成了北山音乐节、一带一路“跨乐”爵士乐这种中西融合文化品牌,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青年热门打卡地。其他传统村落如排山村、会同村、淇澳村等也在积极植入民宿、餐饮、休闲等功能,激活村落活力。
三、《清单》对珠海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启示
(一)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配套政策
从珠海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情况来看,南门村、排山村、北山村、淇澳村、会同村等部分传统村落保存完好。但由于社会保护意识整体不强,传统村落内传统风貌建筑损毁、拆旧建新、新建不符合历史风貌的楼房等现象普遍,同时还存在修缮资金不足、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村民新建住宅矛盾等等问题,可探索制定以奖代补等政策解决资金需求、权属模式等问题。
(二)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多元参与机制
目前珠海市各个传统村落均在探索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发展机制。珠海可借鉴《清单》中提及的传统村落中传统建筑的经营权统一收储、老屋流转修缮机制,以此解决传统村落中资金、权属等问题。此外,传统建筑工匠培育机制也值得借鉴,大部分珠海传统建筑兼收并蓄中西艺术风格,需要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技术和工艺,培训培育一批传统建筑工匠和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为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提供专业支撑。
(三)加强传统村落宣传推广和数字化展示
一是可以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为主题的全媒体系列宣传报道,发布传统村落专题纪录片、村志。二是利用短视频直播,创新宣传方式,持续扩大传统村落综合影响力。三是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过三维实景、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各个传统村落的独特内涵。
(四)探索和推广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新模式
目前珠海市传统村落致力于打造集文创、民宿、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胜地。未来需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赋能,可不局限于特定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可策划以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名人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实景剧演出,增加体验感。
(图文来源于“文物卫士”,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