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在明日雄起123今日头条发帖称:自己是四川客家人,先祖是参公第十世孙英麒公从河源市龙川县紫市镇仁里村迁川的,至今已有十余代人!在仁里村还有参公的祠堂!四川的380万客家人一直都说“土广东话”!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人勤劳、勇敢、团结、善良、崇文重教是被社会公认的。他的回帖引起河源广大网友的跟帖,并欢迎他回河源寻根问祖。
四川的客家人就是在第四次的大迁徙中移居四川等地的。据考证,明末清初时四川因战争、灾荒和瘟疫人口锐减,从明朝万历时的 300 多万下降到康熙初年的9万多(成都内城仅残留“数百户”人家),田园荒芜虎豹横行,为此,清政府从康熙至雍正、乾隆百多年间,采取动员和强制措施移民入川,其中以湖广 (今湖北、湖南) 人先行入川,同时粤、闽.赣等省客家人也大量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由于移民数量巨大,19 世纪初的成都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大姨家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当时的客家移民中又以广东梅州、韶关、河源、惠州等地客家人为多,故在四川的客家人被称为广东人。据一些客家族谱记载,四川有些客家祖先,第一次南迁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第二次由福建迁广东潮州;第三次由潮州迁嘉应州 (今梅州);第四次由嘉应州迁四川。
移民入川客家人的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分散、小集中,虽然分散在 30多个市、县,但又比较集中连片,成都附近约有 18 个乡、镇为客家人聚居区,客家人占其总人口的 80%以上,1949 年以前有些甚至达 95%以上。二是从地理位置看,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区,平原坝区较少。距成都东约 6 里的多宝寺河,河西为成都平原坝区,但过去居住的客家人少,而河东的台地 (俗称东山) 却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几乎所有成都附近既有平原坝区,又有丘陵山区的乡镇,前者湖广人多,而后者客家人为多。因此至今还有客家人住山不住坝的故事传说。
在今天的四川客家人中还有抗战时期内迁留川的客家人;解放军入川部队的客家人;1949 年在成都起义的李振兵团留川的客家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四川企业事业单位的客家人;以及五十年代以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川的客家人。上述半个多世纪内新迁入川定居的客家人,他们除来自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外,还有些来自台中国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人数达 10 多万,至今也多保留了客家语言、文化和风俗。迄今为止,四川客家人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的移民后代,其人数约占如今四川客家总人口的 90%。20世纪 30 年代以来移入四川的国内与海外的客家人及其后代,约占了如今客家人人口的十分之一。
川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泉驿区、成华区、青白江区、金牛区、锦江区、新都区、郸都区、金堂、广汉、德阳、双流、新津、温江、彭州、都江堰、什部,及凉山的西昌、会理等地。
成都东山客家人
最初移民入川的客家人在四川至今已有十多代,虽然在二三百年的生活中受到湖广人的巨大影响,但在婚嫁丧葬等风俗习惯和语言中,仍基本保留了客家传统文化。而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清初移民填川形成的四川最大的客家聚居区,俗称东山区。东山区是自成都市区以东与龙泉山以西约 20 公里的地区,据谢桃坊先生考证,将东山范围大致界定为从成华区保和场往东至龙泉驿区万兴场,东西约 23 公里,从青白江新店子往南至龙泉驿区大面镇,南北约 20 公里,包括成都市成华区的保和、圣灯.青龙、龙潭,金牛区的天回,青白江区的日新、龙王、合兴、福洪,锦江区的三圣,龙泉驿区的石灵、西河、西平、洛带、黄土、义和、文安、长安、万安、同安、平安、大面、洪河,新都区的木兰、石板滩、泰兴等26 个乡镇,总面积 460 平方公里。
现存谱牒表明,清初时东山的客家人入川的动因,绝大多数乃为谋生。由于原籍人多地窄,时遇荒年,“闻听川省地广人稀,天府物茂”,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乃家眷,毅然从广东、江西、福建等省,辗转迁移入川。在入川的大军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贫苦农民,其余系手工业者、小商贩和无业游民等。
来源:今日头条@在明日雄起123
记得把东江网加星标
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
关注东江网视频号,分享河源新鲜事
点击下方标签,关注东江网时光
在对话框内回复下面的关键词
看见更多精彩
进群 | 招聘
趣河源 | 库区行 | 援鄂行
一惹啊 | 配音秀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