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财政分权、央地关系与财政支出结构”专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简称《手册》)工作委员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出席,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代表主办方出席。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十余位校长与顶级专家,包括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海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杨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何德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庆旺,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坤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龚六堂,浙江财经大学原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永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杨志勇(排序不分先后)等。
研讨会致辞环节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张俊森主持,研讨交流环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主持。《手册》“财政分权、央地关系与财政支出结构”章节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军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方红生汇报了研究进展。
一、会议开幕式环节
会议伊始,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代表主办方致辞,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欢迎。黄先海副校长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及其经济学科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发展,以及浙江大学在中国经济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期待今后能得到《手册》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黄先海副校长对《手册》工作委员会和张军教授对方红生教授在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研究的认可和肯定表示衷心感谢,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对于“财政分权、央地关系与财政支出结构”一章写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并诚挚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浙江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致辞,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浙江大学为召开本次研讨会所做的精心准备表示衷心感谢。刘伟校长指出,为了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手册》工作委员会正在着力推进《手册》的编纂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首批推进的30多个章节的写作已基本完成,总篇幅达到了近200万字。目前,陈彦斌教授正带领《手册》工作委员会全面推进在《手册》的官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电子版,以及围绕各个章节召开专题研讨会以提升《手册》写作质量这两项重要工作。刘伟校长对浙江大学的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对张军教授和方红生教授接受《手册》工作委员会的邀请,参与手册的撰写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最后,刘伟教授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为编写好《手册》、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接下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代表《手册》工作委员会致辞。陈彦斌副校长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手册》的定位和特征。一是平台性。《手册》汇聚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其目的是要提炼出、沉淀出、总结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学术共同体。二是生态性。《手册》聚焦归纳梳理研究动态,致力于解决以往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教材编写与理论研究三者相互割裂的问题,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生态体系。三是权威性。《手册》依托权威学者,立足权威成果,也代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顶尖权威水平。四是问题导向性。《手册》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基于中国实践进行编排,从而避免成为增加了中国数据、中国案例的国际手册的中国版。五是提炼性。《手册》要聚焦于中国独特问题的典型事实,提炼出中国学者关于现实问题的原创性贡献,尝试提炼出一般性分析框架。六是共识性。《手册》代表学界进行相关主题的归纳总结,应力求把不同学说观点纳入其中。七是指引性。《手册》要为未来5—10年的学界研究提供高屋建瓴的启发性指引。进一步地,陈彦斌教授针对《手册》各章节撰写时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建议。第一,《手册》的撰写应避免文献综述式的写法,重点突出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在相关领域已受到广泛认可和借鉴的研究文献,并敢于总结、敢于评价、敢于提炼。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典型事实的归纳,在立足数据特征变化以及国际经验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客观经济规律或中国长期存在的独有现象。第三,在引言部分应该强调所研究问题在中国具有的特殊性或者独特成功经验,及其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研讨环节与嘉宾观点集锦
研讨环节伊始,《财政分权、央地关系与财政支出结构》章节作者张军和方红生分别介绍了本章的撰写情况和主要内容。该章主要围绕“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及其影响”、“如何解释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政府行为激励的影响及其后果”和“如何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新型央地和省以下财政体制”等核心问题,提炼了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典型事实和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特色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构建了适用于研究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影响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并探讨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张军教授介绍了本章的撰写情况和结构安排。方红生教授回顾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和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演变历程及其影响。综合比较了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以及省以下层面财政分权各类测算指标,并做了适用性评析,报告了若干典型事实。从支出分权、收入分成和财政自主度三个层面构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影响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系统梳理其影响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最后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间两个层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随后的讨论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该章节内容发表了深刻见解,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海涛教授指出,本章节写作具有问题导向性、权威性、提炼性、共识性和指引性,具有鲜明的中国财政学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给出了后续完善意见:从历史文化视角,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技术基础视角,可以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央地关系问题进行更多分析;从国际开放视角,中国央地财政关系与开放问题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开放视角可能是构建中国央地关系理论体系时需要考虑的一点;从未来实践视角,财政实践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经济产出和福利,考虑到当前我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大背景,可进一步加入风险视角下的央地财政关系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杨灿明教授认为本章将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核心与外围、自己与他人四方面关系处理到位,基本达到了《手册》的撰写要求。针对本章内容,杨灿明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结合中国五级政府纵横交错的背景、本章具体内容等对本章题目进行相应调整,使其更具有契合性和集中度;第二,在政府间关系上深入挖掘,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体系,跳出分权看分权;第三,在文章内容上进一步凝练提升,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简化,部分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四,结合当下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探讨新时代央地关系的变化,增强手册的预见性;第五,从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角度在本章中增加对债务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增加本章的开阔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何德旭教授高度赞赏了《手册》的鲜明特色与学术价值。何德旭教授认为本章全面反映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满足了《手册》的要求。何德旭教授还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第一,现有标题较为宏大,可以考虑进一步予以明晰;第二,在提炼概括国内外理论成果时,可以适当展现出更鲜明的立场;第三,在进行背景梳理时,可考虑增加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的评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庆旺对《手册》的高标准高质量予以了高度评价,并对本章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郭庆旺教授认为,本章脉络清晰、内涵丰富,既系统梳理了国内典型事实与政策实践,又全景式地挖掘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平衡融合地展现了作者和其他学者的学术思想,并立足中国国情、紧扣改革脉搏,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郭庆旺教授还对本章后续的写作提出了如下建设性意见:第一,增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实践及影响的评述。第二,尝试从一般公共预算以外的其他预算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剖析政府间的收入划分及其影响。第三,适当压缩分权度量章节的篇幅。第四,针对“分灶吃饭”时期的政府间收支关系影响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坤荣感谢《手册》工作委员会的邀请,对《手册》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章节的写作对于理解央地关系和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学习性。希望本章能有以下方面的完善:第一,“做加法”,增加从古至今的制度演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治理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做减法”,部分内容可以更加凝练;第三,“做展望”,要跳出财政看财政,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新时代有新特征和新变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与时俱进,从现实问题中找到研究方向。沈坤荣教授还强调,应关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考虑大国治理与财政金融联动,为基层政府的治理提供新的手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龚六堂认为本章讨论稿已基本成熟,充分展现了作者在中国特色财政分权与央地关系领域的深刻思考,达到了《手册》多个维度的要求,并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龚六堂教授提出了三点完善建议:第一,进一步强化省以下财政分权度量的科学性;第二,针对财税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前瞻性的讨论;第三,在分析政府间财政关系影响时,适当纳入数字经济、土地财政等议题,从而提升本章的深度和广度。
浙江财经大学原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永友认为本章有效提炼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自主知识体系,对其全面程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第一,财政分权和央地关系有一定的重合,应着眼于央地财政关系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以便和内容相契合;第二,淡化分权理念,突出研究央地财政关系的核心问题;第三,转移支付是央地财政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展望中应适当提及以加强《手册》各章节的关联性;第四,在探讨对支出结构的影响之余,研究展望中可以考虑探究对央地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央地关系对其他制度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杨志勇教授对本章的重要性、全面性做出了充分肯定。杨志勇教授对本章后续的写作提出了如下建设性建议:第一,提高标题和内容的结合度,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适当取舍或进一步提升;第二,进一步商榷文章部分表述,进一步梳理财政理论与发展;第三,进一步区分事实和文献的关系,扩展与完善本文内容;第四,深化未来研究方向,对数字经济、开放、全口径预算等现实问题进行延伸讨论。
张军教授对各位专家对本章讨论稿给予的肯定以及提出的建设性修订意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对会议中专家们的发言进行了简要的回应与总结,指出将在本章题目、结构、未来议题等方面进一步做出完善。张军教授认为,中国财政学研究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中国每个做经济研究的都是财政主义者”,此外,中国财政和其他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他回顾了中国财政的历史渊源,指出中国央地关系的核心体现在分权带来的激励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本章内容将进一步结合中国的丰富经验进行完善,站在国家视角看待财政发展,为中国经济和中国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最后,陈彦斌教授对各位专家中肯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对张军教授和方红生教授对手册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肯定。
三、《手册》及系列研讨会简介
《手册》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旨在提炼学者关于中国经济重大问题的原创性贡献,构建一般性分析框架,由陈彦斌、樊丽明、范从来、龚六堂、郭庆旺、顾海良、黄群慧、林毅夫、刘伟、佟家栋、杨灿明、张军(按姓氏拼音排序)等数十位权威学者共同撰写。
《手册》在秉持国际上《经济学手册》权威性、前沿性等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要更加强调中国经济学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手册》各章以中国经济重大问题来划分,不仅要提炼中国特有范畴、中国学者的原创性贡献与独创性理论,更要致力于构建适用于研究中国经济重大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框架。构建分析框架的重要意义在于,后续研究可以以这些框架为内核,不断地进行丰富与拓展,形成迭代效应,从而推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财政学和中国金融学等部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首批推进的30多个章节的写作已基本完成,总篇幅达到了近200万字。目前,《手册》工作委员会正在全面推进两项重要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手册》工作委员会综合考虑各章节的相对成熟度等因素,初步确定了五个章节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推出电子版。其他章节,也将根据成熟度,陆续发布电子版。第二项工作是,围绕各个章节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高质量专家研讨,提升写作质量。2023年3月18日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了“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章节的专题研讨会,4月16日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了“房地产与中国宏观经济”章节的专题研讨会,4月23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举办了“财政再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章节的专题研讨会,6月7日在中央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了“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章节的专题研讨会。6月10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政府债务规模与财政可持续性”章节的专题研讨会。11月5日,在广东金融学院举办了“中国居民消费不足与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潜力释放”章节的专题研讨会。11月11日,在浙江大学举办了“财政分权、央地关系与财政支出结构”章节的专题研讨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