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导师有约”师生共话“何处是欧洲”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发稿时间:2024-12-05 15:19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文欣 张铭悦)为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优良学风创建,近日,由南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历史学院研究生会学术与学风建设部承办的“导师有约——师生交流下午茶”系列讲座在历史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俞金尧主讲,主题为“何处是欧洲”,讲座从观念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欧洲”一词内涵的流变。
讲座伊始,俞金尧提出地理上的欧洲范围与现实中使用的欧洲概念之间存在差别的问题,指出日常所指“欧洲”实质上是一个文化概念。
随后,俞金尧追溯“欧洲”一词的历史起源,为同学们分析古典时代“欧洲”的概念演变。“欧洲”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欧罗巴”的神话故事。事实上,古典时代并不存在明确的“欧洲意识”。对后来的“欧洲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是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的范围实际上与基督教的传播范围一致。18、19世纪,世俗的“欧洲”逐渐形成,这个欧洲是由文明、进步、自由等观念来界定的。俞金尧老师指出,“欧洲”是一个由文化和价值观建构的利益共同体,其边界由文化与身份认同决定。“欧洲意识”源自基督教世界,并在与其他文化和信仰的对抗中得以强化。
但是,在近代欧洲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兴起,对统一的欧洲认同造成冲击。俞金尧认为,强调欧洲认同与主张民族国家利益并存,使欧洲的统一变得困难;而欧洲由文化界定,会使欧洲的边界发生流变。
讲座结束后,俞金尧老师与同学们就“文化认同与利益共同体的区别”、“中国史研究中的区域史与区域国别史研究有何异同”以及“如何理解拉丁美洲民族国家兴起与拉丁文化圈齐头并进的现象”等问题进行讨论。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对“欧洲”这一概念进行深刻解析,让同学们领略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开放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审视历史问题,扎实开展学术研究,把握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与未来方向。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深化史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历史学院积极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导师有约”系列活动,激励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步,为学术建设贡献力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