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堂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坚持预防为主 共享健康安全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邬堂春
本刊记者|孔艳艳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疾病。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益事业,是保障城市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至关重要。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过程中,如何强化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面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缺失,我们又该怎样去培养人才呢?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邬堂春,对话“预防”相关问题。
《健康中国观察》:您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促进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生活的预防医学实践,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基于您的研究,请谈一下清洁环境对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邬堂春: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许多因素,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如吸烟、饮酒、锻炼与休闲、睡眠、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良好的环境有益于人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而不良的环境因素则可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影响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如出生缺陷、慢性病、肿瘤。这些时时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如来自矿山、煤矿和建筑中的粉尘,导致尘肺病、心血管疾病、肺癌等的增加,通过技术革新和个体防护,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些疾病的发生;厨房里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油烟等空气污染,也危害居民的健康,通过简单的抽风措施等实用技术,可以使室内环境更清洁,益于身体健康。
我们国家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国民疾病谱的重大改变,倡导“大卫生、大健康”的全局理念,加强环境健康管理,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环境,共享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健康中国观察》: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关系到国民健康、生活环境的安全性,关于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强化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您有哪些思考?
邬堂春:中国新时代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预防为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其主要理念与策略是三级预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经济有效的是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还有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的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和三级预防(又称康复治疗)。因此,要做好公共卫生的预防,强化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首先要明确病因发现的重要性和国家、地区、不同人群病因的优先顺序,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制定减少甚至消除病因的防控策略,是重要而复杂的任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发展。其次,第二级预防是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并予以早期治疗、干预。一方面,尽管第一级预防措施虽然是理想的方法,但所需的费用较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有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仍然可出现不同健康损害的人群;另一方面,早期健康损害可发展成两种完全相反的结局:健康或疾病。如果采取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监护和干预治疗等二级预防措施,其许多早期健康损害则多恢复为健康,反之,则发展为疾病,甚至死亡。强化健康损害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有效路径。第三,第三级预防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这些随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最后,全面贯彻和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做到源头预防、早期检测、早期处理、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和死亡、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长寿,这是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的基本任务。
《健康中国观察》:每年的四月份是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等号召全民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请您谈一下爱国卫生运动对疾病预防的意义?
邬堂春: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爱国卫生运动是指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协调作用,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组织社会力量,进行除害灭病、革除陋习,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改造自然、改善环境、消除影响健康的因素,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卫生活动。爱国卫生运动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的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也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人人动手“除四害”等等。爱国卫生运动的目的就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共享美好生活。新时期的爱国卫生工作,要改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环境,不仅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且是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特别是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多部门合作、联防联控的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疫情在国内的传播,取得了抗疫的战略性胜利,这是又一次爱国卫生运动成功的创新实践。
爱国卫生运动坚持群众运动与预防疾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遵循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原则,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的疾病防控绩效,这也是爱国卫生运动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开展以整治和改善环境为重点的群众性卫生活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调动群众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实现人人共享,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有效提升了大众的健康素养,大幅改善了大众的健康状况。
《健康中国观察》: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培养高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您有哪些建议?
邬堂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一方面,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和建设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短板,公共卫生体系中核心队伍不够、不稳、不强、不专业,缺少综合协调能力等;最核心的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够和不专业。培养高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这里仅提重要的两点: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培养了解中国国情、掌握防控知识、具备创新研究能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全球健康视野和协调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二是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的课程体系,优化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知识与技能,加强社会科学、法律法规、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生命伦理、社会动员与人际交流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一批在疾病防控对策上具有“一锤定音”的高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文章来源|《健康中国观察》2022年第六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