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人才与教育是迈向未来的解方翁铁慧|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

发挥教育、科技、人才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 翁铁慧

人才与教育是迈向未来的解方翁铁慧|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作者简介:翁铁慧,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文系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委托项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2023MYB009)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引用或转发请据原文并标明出处,文章注释请参见原刊。 摘 要: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任务,作出的科学论断和战略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一体化协同,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出新要求,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要优先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要自立自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要引导保障,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是关键。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组织领导、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先导,以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助力。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目录 一、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面统筹并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进行深入阐释与剖析,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这三者更好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一、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任务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和战略部署。 (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均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教育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极大拓展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的今天,如何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充分开发人才资源,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只有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二)一体化是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科技是认识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社会现象,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行动,为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优化提供动力。人才既是教育和科技的实践主体,也通过生产活动推动教育与科技发展。简言之,教育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人才直接作用于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发挥主体性作用;科技发展反哺教育事业和人才事业发展,为教育和人才事业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攻坚“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了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育、科技、人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一体推进、高效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概念内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充分显现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就是要依靠高素质人才发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产力进步;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就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可持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和科技需要人才,而教育培养造就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密切的互动互补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其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体现了教育与科技、教育与人才、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教兴国,为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涵养源头活水;通过人才强国,为科教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创新驱动,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提供不竭动力。第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力量和资源聚焦于创新,努力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原则立场、发展方向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性、复杂性、特殊性要求必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国际和国内经验也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国、德国、美国等世界强国无不遵循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世界强国的演进规律。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启动工业化,通过加快教育普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生产力提升创造条件,教育、科技、人才的共同发展使英国成为现代化强国。19世纪初,洪堡改革德国高等教育,以科学研究为目标,使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统一,培养的大批人才帮助德国工业在19 世纪中期迅速崛起,并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的快速扩张,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美国通过学习欧洲先进教育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型大学体系,并率先提出高等教育应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理念,有效发挥了教育的支撑性作用;同时通过人才引进,使美国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并延续至今。可以说,世界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往往是同构的,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往往是重合的。尽管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但三者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是互补的、一体的。因此,一个国家要想获得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进行一体化的有效整合。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我国在系统总结过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时代背景与建设目标,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一系列认识予以综合集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命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推动力量和基础。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2年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一体化格局。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关键论断,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指示,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关系认识的全面革新。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均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基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应继续贯彻落实的战略方向。 (一)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要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既强调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又强调发挥教育强国的支撑功能,即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和国家紧缺人才,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养人才力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倡导、垂范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务实精准的顶层设计。在财政保障方面,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突破2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并保持至今;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4.8万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超过9%。在重点任务方面,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这十年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升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3.6个百分点,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12年增加1.15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教育优先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仍然存在结构性不足,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短板,特别体现在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应尚未充分显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贯通水平有待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同社会及市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激励、评价等方面的系列体制机制改革。 (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要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既强调以科技强国创新支撑和引领教育、人才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也强调科技进步离不开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意味着国家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也意味着能够用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298亿增加至2023年的33278亿元,十多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研发投入强度从1.98%增长到2.64%,与发达国家差距持续缩小。国际论文数量连续多年排世界第二位, 截至2023年7月我国高被引论文数5.79万篇,占世界份额30.8%。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底,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专利有效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仍然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经济全球化面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而目前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基础科学领域还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此外,传统的创新评价、成果转化、资源共享、投入保障等体制机制问题仍在影响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要引导保障 人才引领驱动,既强调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强调人才事业建设要从教育和科技发展中汲取营养。人才引领驱动需要强化引导保障。人才是教育和科技的实践主体,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将我国规模巨大的传统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近8000万人。2022年,我国仅博士毕业生人数就达8.23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文件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在人才交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人员累计超过800万,留学回国人员超过600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支持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成归国,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国家和社会发展。 我国对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巨大,尤其是不可替代的顶尖人才、高端人才。目前我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仍较匮乏,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区域布局不够协调,高水平人才跨组织、跨区域流动仍存在一定难度。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仍显不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局面尚未形成。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如何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和保障工作,是发挥人才引领驱动作用的关键。 (四)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实现一体化协同是关键 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支撑、相互引领的整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性指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共生关系,需要同步发展,绝不能出现彼此脱节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这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推进仍然面临着挑战。从战略思路看,表现为教育、科技、人才补弱势、补短板同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矛盾问题。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仍各自面临着繁重的补弱势、补短板的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在底层逻辑上可以统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大局,但在发展顺序、保障力度、重点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张力。这种张力是由教育、科技、人才的不同价值取向、主体属性、建设抓手导致的:教育以培养人为本质,学校是实施主体;科技创新往往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实施主体更加多元;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主体,自主性更强。如何弥合这种战略思路上的张力,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从协同实践看,主要问题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完成强国目标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工作的合力,增强组织效能。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系统分割、区域封闭的格局,导致资源投入、政策实施难以精准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协调关系还没有理顺,沟通互动、联动协作还比较薄弱。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设计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在组织领导、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 (一)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扎实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通过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确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始终能把准大局、找准方向、精准定位。通过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在全社会构建起符合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统筹调动各方面因素,不断改革和创新,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党的全面领导是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资源,重点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核心要素、关键环节的创新和突破,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同步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运行机制优势,推动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一体化行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减少影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外部阻力,弥合内部张力。 (二)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夯实教育质量,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学生创新潜能开发,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践教育,激发和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的优势,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围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探索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协同多方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科技创新型、人才友好型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在实践中激发科研创新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围绕高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改革高等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改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三)以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需要在相互支撑、相互引领的原则下统筹推进,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战略协同、目标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等的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 首先,要构建定位准确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耦合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统一领导体制,深化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区、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功能,增强教育、科技、人才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通过顶层设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的组织体系、行动纲领、关键步骤、政策措施、主体抓手进行协调安排。其次,要构建分工合理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运行机制。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形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各方面政策举措有效互动、密切配合;建立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政策制度,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努力实现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完善等有机衔接和贯通融合。再次,要构建动态精准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中各种要素自由合理流动,有效处理好部门、行业等复杂利益主体关系,通过要素流动的组合优化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平衡化、秩序化,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要素高效配置,发挥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力。 (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从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看,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更容易碰撞火花、产出创新成果;从历史经验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均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教育对外开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对外交流。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着力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高水平大学应成为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科技对外开放,要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在努力持续提升自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在开放合作和融合创新中提升国内科技能力,深度整合国际科技资源,服务中国的创新发展。人才对外开放,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营造国际化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多元文化沟通交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积极吸收、借鉴别国有益成果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意识形态风险,在开放共生中推动现代化进程,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唯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协调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综合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