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省运时代的奥体中心何去何从
“重建设,轻运营”是当前大型体育场馆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承接赛事,政府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体育场馆建设,但是赛事结束后,一些大型体育场馆本身维护成本较高,在没有比赛或其他体育活动的前提下,要维持场馆发展,会给当地政府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盘活场馆资源,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考验智慧的问题。体育场馆是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市民群众健身需求的重要公共产品,也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宝贵资源,只有做好运营管理,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
打破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领域,将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交由体育公司全权管理,体育场馆运作完全实行自负盈亏模式,政府不给予任何补贴。实施委托运营后,不能改变体育场馆为普通群众提供大众健身服务的性质,必须保证为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提供场地服务,必要时也要承担体育竞赛的任务。客观地看,多元化运营模式形成充分互补,极大地推进了场馆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盘活了场馆设施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场馆维护费用给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特别是委托运营模式有利于提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并通过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推动大型体育场馆更好地向公众开放,旨在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效益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据统计,2014年至2017年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5亿元,用来推动各地体育部门所属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在推动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不断采取措施,进一步盘活场馆存量资源,着力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难题,体育场馆的整体开放率和服务水平都在稳步提升。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达到87.65%。
奥体中心智慧化是趋势
实现智慧化需改变运营机制
近年来体育服务业快速增长,全民健身诉求的增多和体育消费的崛起,直接激发了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比重持续上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的总体数据,总规模超过2.2万亿元,而体育场馆服务占比上升到8.2%,增长速度超过25%。
尽管数据呈现良好走势,但体育场馆的问题依旧不少。中国目前体育场馆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使用者偏少。我国有169万个场馆,但是90%以上都存在运营不良的问题,鲜有人去使用,场馆一年只有五六场比赛的情况时有发生。倘若无人问津,那安装诸多设备也就失去了意义。
使用率问题是其一,能否盈利也影响着场馆发展,而这实则是一个全球通病。目前只有极少数大型体育场馆是盈利的,且其中大部分都不会考虑‘折旧’因素。许多场馆所谓的挣钱,其实并没有将政府对场馆的前期投入计算入内,之所以如此,因为国内场馆的所有权一般属于政府。智慧化也可以称为生态化,只有把场馆当成一个生态,使其从单一场馆的功能走向商业综合体,与更多行业进行合作,才有盈利的可能;在没有产权的前提下,就与实现商业化的目标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基本上我国所有的场馆都不能称为智慧场馆,想要实现智慧化,机制需要改变。
5G技术是智慧场馆的科技基石
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的科技条件已经较为充分。5G可以使得我们的场馆从智能化走向智慧化。这是因为5G技术的大带宽能够促进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物联网真正变成万物互联。
5G技术可以给场馆带来何种影响?其一,能为观众提供先进、高清、有多媒体的服务及良好观赛体验;其二,为赛事提供智能服务,有比较先进的信息设备,有多功能的信息化服务;其三,便是场馆运营能力,包括高效的安保与后勤能力等等。
补缺产业链,加强融合,多元经营
“体育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人民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高低的数据之一。能否成为“体育人口”,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眼下,中国正在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也是面临着人口老化的问题。然而人类是不甘心老化的,世界是那样年轻,比起年轻的世界来,一个人的生命又是那样短暂。于是,人类在千方百计地调整自己,想使自己永远年轻。现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体育成了一项最佳的选择,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体育运动之中。
然而,群众体育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与体育运场所供应不足的矛盾。比如每逢炎炎夏日,室内游泳馆自然成为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避暑场所,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还可以给人带来休闲的乐趣,水中挥臂击水,其乐无穷。然而,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不少市民反映,市区游泳馆人太多,如同“下饺子”;会所游泳馆价格高,老百姓玩不起。而在另一“世界”,承办重大比赛后,闲置的场馆却是大门紧闭,门前冷落鞍马稀。
这就是我国“体育人口”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运营的尴尬现状。如何更好地解决体育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如何全面提升运营效能,从而更好地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境界和民生问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是令人震惊的,各级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和体育场馆的建设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十年来,各省市近年来都对大型的体育中心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国家到地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资金、建设数量都是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公共体育场馆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不过,令人担扰的是,无论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数量还是建设投资规模,政府仍是体育场馆建设投资的主体,这给各省市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与此同时,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再加上高昂的维护费用,则给地方政府进一步造成财政压力,苦不堪言。
市场化运作方式,盘活场馆资源,增强自我造血
以体育场馆为载体和依托,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等本体产业。一方面是健身推广,培育市场,体育场馆常年开放,支持开展球类、游泳等大众健身活动;开展合作,建立基地,推动篮球、跆拳道、网球、羽毛球、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项目培训,联合建立青少年体育运动基地,合作建立干部职工健身运动基地等,既聚人气又增收益,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丰富场馆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是以体育赛事等活动资源,做大做强场馆的本体业务,从引进低级别的业余体育赛事入手,不断争取各种体育赛事和活动到场馆举办。与此同时,重视拓宽运营渠道,加强企事业合作,积极与文化、休闲、娱乐、健康、旅游等其他领域联动,适当承接一些非体育性的赛事活动,增加场馆多元收益。通常而言,业界评价体育场馆运营有三个标准——公益覆盖、赛事利用、商业开发。按照此标准加以剖析,体育场馆维持良性运营,无一闲置,可逐渐减轻政府的“包袱”。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场馆自主运营收入并非只是为了创收,而是向市场要效益,用效益反哺公益。这些收入上缴新区国库后,再返拨用于体育场馆设备维修、功能完善等开支,保障场馆持续良好运营,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再用公益的方式回馈广大普通市民。
通过“轻资产、重运营”这样的模式,很好地掌握了从场馆平台到竞演内容,从产业上游内容开发到中下游活动推广、衍生商业经营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资源,形成包含策划、创作、投资、招商、营销、经纪、推广、后勤保障等在内的产业生态圈。在场馆运营的基础上,还将重点发展影视剧、艺人经纪、音乐产业、高端赛事开发等业务,打造自有版权内容,在产业上游树立牢固优势。
此外,国内很多体育产业管理集团受市场经济调节的体育产业活动,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场馆运营管理者来说,还应主动跨界发展,这是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提供的可借鉴之道。根据易剑东对欧美国家的研究,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出台过专门针对体育领域的政策,但涉及到文化、健康、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政策,往往都会提及体育,比如美国新建的公园,一定会按要求辟出公共体育用地,英国的国民健康政策也一定会涵盖促进群众体育的内容,因为体育本来就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中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被视作体育部门的“自留地”,远离普通大众,“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要拘泥于部门区隔而丧失产业融合的良机。”
以体为主,拓宽领域
除了委托运营的方式外,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社会各界投资体育场馆热情高涨,并由此建立起了“以体为主,拓宽领域,服务大众,顺势而为”的运营新模式。
当然,与眼下尝试推行的委托运营、国企入主、民资兴建的新兴运营方式相比,传统的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直接运营的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只是管理者较好地克服了场馆老化、人才不足的难题,及时转变观念,制定出顺应时代的运营规划。前不久,时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的李毓毅表示,近些年上海非常重视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和建设,通过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已经逐步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文化相结合。让体育场馆建设成为拓展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的载体,完善城市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二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经营相结合。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三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与体育产业相结合。让体育场馆建设秉持以体为主,其他多种经营内容为补充的经营理念,充分挖掘场馆的商业潜力,充分服务大众,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逐步做到场馆与体育产业资源的结合开发。
当然,有的场馆的建设,本来就是为了承办大中型赛事,比赛后很多场馆并不一定适合委托运营。对此,一些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及管理者,早在场馆兴建时已经考虑到了“拓宽领域,从容转型”之路。这应是体育场馆运营能力的另一个体现。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生态体育】分享群体和竞技赛事版权资源,共享场馆小镇园区综合体资源,畅享体育培训健身旅游资源,提供赛事运营组织策划、体育培训健身指导、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咨询,打造全方位全产业链体育文化产业休闲服务创新发展平台。
18831183213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